- 88
- 656 752
老城 Old City
Malaysia
Приєднався 11 тра 2022
越老越有韵味的老城市
【EP1 福海浩浩 | 马六甲福建会馆 】
【EP1 福海浩浩 | 马六甲福建会馆 】
福建会馆,宛如一位历经风雨的老人,静静矗立于马六甲古城的心脏地带。他的身影浸透了岁月的沧桑,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乡人们的故事与梦境。那厚重的梁柱,如同饱经风霜的手掌,温暖而坚定,守护着每一个从远方归来的灵魂。
他默默地凝视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人情的变迁,依然以不屈的姿态坚守在风雨之间。每当细雨落下,老人的回忆便如同漫天的雨丝,轻轻拂过每一寸记忆的土壤。他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牵挂,承载着无数乡愁与期盼。
在这座古老的会馆中,历史与梦想交织,乡音与信仰交融。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温暖的力量,继续沉淀着对故乡的深情。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这位镇守马六甲的老人,指引着我们在流逝的岁月中,不忘那份深沉而绵长的故乡情怀。
#福海浩浩 #马六甲福建会馆
联播 |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ysia
YT | 老城
制作 | Stunning Media Marketing
出品 | 马六甲福建会馆
© 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
著作權聲明:
本專頁欢迎原贴转发及分享。未經《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書面同意,不得擅自以下載、修改或以他法重製本專頁及本帖所有內容。
福建会馆,宛如一位历经风雨的老人,静静矗立于马六甲古城的心脏地带。他的身影浸透了岁月的沧桑,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乡人们的故事与梦境。那厚重的梁柱,如同饱经风霜的手掌,温暖而坚定,守护着每一个从远方归来的灵魂。
他默默地凝视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人情的变迁,依然以不屈的姿态坚守在风雨之间。每当细雨落下,老人的回忆便如同漫天的雨丝,轻轻拂过每一寸记忆的土壤。他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牵挂,承载着无数乡愁与期盼。
在这座古老的会馆中,历史与梦想交织,乡音与信仰交融。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温暖的力量,继续沉淀着对故乡的深情。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这位镇守马六甲的老人,指引着我们在流逝的岁月中,不忘那份深沉而绵长的故乡情怀。
#福海浩浩 #马六甲福建会馆
联播 |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ysia
YT | 老城
制作 | Stunning Media Marketing
出品 | 马六甲福建会馆
© 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
著作權聲明:
本專頁欢迎原贴转发及分享。未經《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書面同意,不得擅自以下載、修改或以他法重製本專頁及本帖所有內容。
Переглядів: 366
Відео
【EP2 永春义冢 | 三宝山之巅】 | 无永不开市
Переглядів 34628 днів тому
【EP2 永春义冢 | 三宝山之巅】 | 无永不开市 马六甲永春义冢,其中一座坐落于三宝山之巅,自1873年起便守护着这片土地。犹如龙脉,凝聚天地之气,俯视着马六甲的繁华变迁。更庇佑着代代子孙,繁荣昌盛,薪火相传。义冢,是承载着我们对于先人祭祀和纪念的文化传统,是富含寻根文化意义的特殊象征。将先人安葬于此,寄托了后代永世缅怀的愿望。这对已在南洋扎根数代的我们而言,让我们与祖籍地的温情和义气保持了精神联系。 #无永不开市 #马六甲永春会馆 联播 |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ysia YT | 老城 制作 | Stunning Media Marketing 出品 | 马六甲永春会馆 © 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 著作權聲明:本專頁欢迎原贴转发及分享。未經《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書面同意,不得擅自以下載、修改或以他法重製本...
EP2 马六甲紫昌阁 | 大德敦化 紫气东来
Переглядів 185Місяць тому
【EP2 马六甲紫昌阁 | 大德敦 紫气东来】 马六甲紫昌阁,自1954年创立以来,至今已历经70年的辉煌历程。作为马六甲德教文化的重要象征,紫昌阁由星洲德教会紫新阁奉协天阁乩谕所创设,肩负“弘扬德教、行善助人”的使命,在风雨中传递温暖,于岁月中坚守信念。 紫昌阁的成立,是德教文化扎根马六甲的历史见证: - 1954年3月6日:在马六甲潮州会馆嶺东堂设坛开蒙,开启德教之光。 - 1954年6月20日:正式成立,并定此日为阁庆吉日。 - 1955年3月27日:暂迁至马六甲鸡场街门牌25号,并于1959年6月15日正式定址为永恒基址,感谢郑君庆无私献出基产。 - 1983年5月20日:迁至马六甲荷兰街门牌138号,为紫昌阁的发展揭开崭新篇章。 三大慈善事业 紫昌阁始终以“德善为本”为核心,积极推动慈善事业,为社会带来福祉。其三大核心慈善事业包括: 1. 施棺赠葬(1955年10月18日)...
EP1 马六甲永春人 | 无永不开市
Переглядів 8762 місяці тому
【EP1 马六甲永春人 | 无永不开市】 提及马六甲的永春人,一个名字毫无疑问地扮演了这段历史篇章的首要角色 陈臣留。他的存在,为这段历史传奇奠定了雄壮序幕。 这座创立于清朝嘉庆庚申五年的会馆,是全马永春会馆中历史最古老的一间,亦是东南亚泉州属下会馆中最悠久历史的馆宇。 1875年,对于马六甲永春会馆而言,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这座宏伟的会馆坐落在马六甲荷兰街的122号,不仅庄严大气,设计精致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凸显了当时永春人的领导地位和经济实力。开启了广泛影响几代马六甲人的历史篇章,深刻塑造了马六甲华社的面貌。 马六甲永春会馆的成立来自先贤团结的远见,两百余年来持续影响至今,见证着这段悠久的历史。"无永不开市"这一格言随着永春人的脚步来到了马六甲。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让"无永不开市"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无永不开市 #马六甲永春会馆 联...
【马六甲豆腐街巷口 | The Old Station Cafe】
Переглядів 6 тис.2 місяці тому
【马六甲豆腐街巷口 | The Old Station Cafe】 马六甲豆腐街巷口,被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字 “Lorong Seni”,艺术巷口/ Melaka Art Street。这条巷口紧邻的老建筑,曾是金饰小作坊,后来转型为民宿,如今则是一家温馨的咖啡厅。 据说,这里曾是三轮车夫们的聚集地,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浮生片刻闲适。正因如此,这里也渐渐成了一个富有生气的市场,有着流动的小吃摊位,街头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充满生活气息。 业主许爱琳深深陶醉于马六甲古城特有的韵味,因此选择了这片历史悠久的街区,将其打造成一个新颖的文化聚集地标。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冠名播出: Country Villas Resort Sdn Bhd 房屋发展商 Idea Workshop 建筑设计公司 联播: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
【马六甲河百年米仓新生命 | Trash & Treasure】#马六甲
Переглядів 1,7 тис.3 місяці тому
【马六甲河百年米仓新生命 | Trash & Treasure】 Trash & Treasure 原为一处百年米仓。店主王正兴在接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重新设计,将其转型为复古杂货店,以吸引游客并弘扬当地的文化遗产。 店内展示了多种古董、复古家具及手工艺品,产品种类繁多,能够吸引各类顾客。为了增强顾客的体验,店内设有一个互动区域,顾客可以在此拍照,分享自己的购物体验,同时感受复古氛围。 店铺的整体风格以复古和怀旧为主,旨在通过展示历史悠久的物品,创造一个温馨、独特的购物环境。王正兴希望顾客不仅能在这里购物,还能体验到马六甲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Trash & Treasure 位于马六甲河边,成为游客和当地人访问的热门文化景点,增添了马六甲的文旅观光魅力。 冠名播出: Country Villas Resort Sdn Bhd 房屋发展商 Idea Workshop 建筑设计公司...
【2024甲州元首杯】回望精彩瞬间🔥 #马六甲 #basketball #篮球
Переглядів 483 місяці тому
【2024甲州元首杯】回望精彩瞬间🔥 2024【甲州元首杯】圆满落幕,为篮球爱好者们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回顾赛事的点滴,每一场激烈对决、每一个奋力拼搏的瞬间都让人难忘。感谢每位参赛队伍、教练、工作人员以及热情的观众们。让我们再次回望这些精彩时刻,共同期待未来的无限可能! 关注👉 老城 Old City 观看以往视频 UA-cam订阅:www.youtube.com/@laochengoldcity © 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 著作權聲明: 本專頁欢迎原贴转发及分享。未經《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書面同意,不得擅自以下載、修改或以他法重製本專頁及本帖所有內容。
【甲州元首杯】感谢有你🫶🏻
Переглядів 33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在这20余年的风雨兼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挑战和高光时刻,每一步都离不开各位的鼓励和帮助。这份盛会的成功不仅源于团队的坚持,更要感谢每一位赞助商和朋友的慷慨支持。让他们有力量走到今天,并不断突破创新。未来,也希望能继续与各位携手同行,共同为篮球事业和地方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注👉 老城 Old City 观看以往视频 UA-cam订阅:www.youtube.com/@laochengoldcity © 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 著作權聲明: 本專頁欢迎原贴转发及分享。未經《It's Unique 精致马六甲》書面同意,不得擅自以下載、修改或以他法重製本專頁及本帖所有內容。
锁定这个精彩时刻,与我们一同见证冠军的诞生!🏆🔥
Переглядів 1023 місяці тому
🔥🏀 2024甲州元首杯21岁及以下篮球锦标赛 🏀🔥 Kejohanan Bola Keranjang Bawah 21 Tahun Piala TYT Melaka 2024 锁定这个精彩时刻,与我们一同见证冠军的诞生!🏆🔥 最燃的国际青年篮球赛即将在马六甲开赛!🌍✨ 📅 2024年10月23日 - 10月27日 📍 Stadium Bola Keranjang MBMB, Bukit Serindit, Melaka 主办:马六甲篮球总会 🌍✨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尼、台湾及马六甲的顶尖青年篮球队伍,将展开一场场激烈对决,争夺至高荣耀!🏆🔥 #甲州元首杯2024 #U21篮球赛 #马六甲篮球 #国际青年篮球赛 #PialaTYT #BasketballMelaka #SlamDunkMelaka 🔥🏀 2024 TYT Cup U21 Basketball Championship...
🔥🏀 2024甲州元首杯21岁及以下篮球锦标赛 🏀🔥
Переглядів 1083 місяці тому
🔥🏀 2024甲州元首杯21岁及以下篮球锦标赛 🏀🔥 Kejohanan Bola Keranjang Bawah 21 Tahun Piala TYT Melaka 2024 篮球迷们,准备好了吗?最燃的国际青年篮球赛即将在马六甲开赛!🌍✨ 📅 2024年10月23日 - 10月27日 📍 Stadium Bola Keranjang MBMB, Bukit Serindit, Melaka 主办:马六甲篮球总会 Malacca Basketball Association 新加坡、泰国、印尼、台湾和马六甲的顶尖青年队将为荣耀而战!🔥 比赛激烈,绝对不容错过! 🌟 一起见证: 青年球员们的超凡表现 国际级篮球赛事就在马六甲 感受全球竞争的激情与活力 🎟️ 带上亲友一起加油呐喊,点燃赛场激情!📣💪 记住日期,让我们为篮球狂欢!🏆🔥 #2024甲州元首杯 #国际篮球赛 #马六甲篮球 #...
2024 Golden Chef GRAND FINAL
Переглядів 483 місяці тому
2024第六届金厨竞赛在马六甲8月6日&7日完美落幕, 让我们一起回看金厨盛会的精彩画面! 感谢主办方筹委会的辛勤工作,感谢评委团两天的不停歇,劳苦功高! 感谢选手们长时间的备赛,让我们有幸目睹中餐厨艺登峰造极的展示! 主办单位:马来西亚姑苏厨业茶酒楼联合总会 冠名赞助商:雀巢专业餐饮(马)Maggi PROFESSIONAL 承办单位:马来西亚雪隆姑苏慎忠行餐饮业公会、马六甲姑苏厨业慎兴行茶酒楼公会 协办单位:16间属会 #马来西亚金厨 #烹饪比赛 #中餐
时光的折痕|马六甲鸡场街工委会办公室
Переглядів 264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时光的折痕|马六甲鸡场街工委会办公室】 在马六甲鸡场街工委会办公室的这座老建筑前驻足,仿佛凝视着时光的折痕。它曾是繁华市集的一部分,曾经是健身中心,议员的服务中心,如今是服务街坊的办公室。多年前一场意外的撞击,让这栋建筑经历了从繁盛到破损的转折。如今,它静静矗立在Jalan Kubu街口,像一位经历风雨的老人,默默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时代的印记。 冠名播出: Country Villas Resort Sdn Bhd 房屋发展商 Idea Workshop 建筑设计公司 联播: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ysia 关注👉 老城 Old City 观看以往视频 UA-cam订阅:www.youtube.com/@laochengoldcity #人文古迹 #老街的故事 #ItsUnique #精致马六甲 #老建筑前世今生 © It's Uniqu...
彼岸印迹 | Kampung Morten 桥 | 质朴与繁华
Переглядів 347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彼岸印迹 | Kampung Morten 桥 | 质朴与繁华 在马六甲众多古老桥梁中,唯有这座桥最能深刻展现时代发展的强烈对比。几步之间,你便可从现代繁华的市区迈入质朴宁静的百年村落。这种时空的交错与文化的碰撞,赋予了这座连接Kampung Morten的桥无与伦比的魅力。在这一集的《彼岸印迹》中,我们将踏上这座桥,探索Jambatan Kampung Morten的独特故事。 桥的另一端,曾是老马六甲人青春记忆的承载之地 Bunga Raya。这里曾聚集了众多大型戏院和娱乐设施,包括联邦戏院(Federal Cinema)、丽士戏院(Rex Cinema)、中山戏院、City Park,以及众多酒吧。沿着这条街再往前走,Capitol戏院和Savoy西湖戏院也曾在此熠熠生辉。再往前一些,还有那个年代备受瞩目的明星慈善社,这里曾是戏剧社,热闹非凡,成为当时文化娱乐的中心。 在这段桥...
172年的马六甲应和会馆老建筑的华丽转身 | Campong O'oloo 餐厅
Переглядів 1,4 тис.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72年的马六甲应和会馆老建筑的华丽转身 | Campong O'oloo 餐厅
我新加坡人,原来马六甲 也 有 为 陈金声 命名 的 桥或街或建筑 哦。。。一直以为他新加坡人。(来过 / )新加坡 和 马来西亚的 朋友 不知道 有没有 发觉,槟城 ,马六甲 和 新加坡 的城市 一些老街区 的 建筑设计 ,风格 和 城市规划 其实 很像的,如一些重要 入口 河流 两旁就是 旧的 商店区 或 货舱区 ,其实就是 它们旧时候 的 船运 和 货物 商业区,包括 贸易店 和 货舱 等。。。。这是因为 它们这3 城市 在 英国殖民时期 是 规划为 STRAITS SETTLEMENT (原本总部 在 槟城,后来总部 迁移到 新加坡,所有这3 或 4个或 城市 是 统一管理或 相同管理模式的)。 大家 若注意到地理上,它们这 3个港口城市 就是为了 帮忙英国 扼守 马六甲海峡 为目的的 : 槟城 在于控制 北方出入口 ,马六甲 控制 中段 和 最窄的一段, 和新加坡控制最南端 的 出入口。 新加坡还有 更加有额外 和 特殊 的 功能 和地理优势,就是 离 印度洋 和 太平洋 之间 的 另一个 连接海峡 sunda straits 最近,所以 军事上 和 商业上占更多优势 , 因为 也可以 服务 利用 sunda straits 通过 的 船只,而 英国或 新加坡 (或 美国) 要用 军舰 阻截 用 另一航道 SUNDA straits 的船只也是 最方便 的(对比 槟城 和 马六甲)。
👍👍
三宝山能被保留着要记得陸庭瑜带头抗议,华社才群起反对州政府征收三宝山. 陸老是我的老乡,他去世前在清明节都会回乡扫墓.
这好节目宣传少,yt也不大推荐.
1552年十二月St. Francis Xavier 圣方济在广东台山的上川岛等船去中国大陆是因身体发烧而去世.
我祖先从来,不乱说自己的祖先,坚定是华人之民族。乱讲自己祖先,是有罪,会有恶报。千万不要做 痴旮旯人。
不要误导起源和事实。据我所知,我的亲戚们都穿着纱笼(sarong)或 Kebaya,因为炎热的天气,传统的中国服装也不适合热带气候,他们使用当地衣服和食材制作类似于中国风味的食物。中国人是适应性很强的民族,在中国,每五公里就会演变出不同的口音和习俗。但中国人只是说,不同的口音。就像英国人说英语比说中文多,但仍然保持着我们的中国文化并崇拜我们的中国祖先。我的孩子们周末去上中文学校,并考到中文文凭。有一些华人苏格兰人、英国人、爱尔兰人,结婚了,但他们不叫他们自己,是欧洲峇峇娘惹 European Peranakan。看看他们说英语、多过中文。从不称自己Peranakan。英国的犹太人都是如此。你们的祖先购买了布料、瓷器、家具或以中国技术工人制作的东西,这些不应该被称为Peranakan。100 或 50 年前使用的东西,今天不穿了。看看几千年前,人们穿的衣服,一直在演变,由潮流,环境而变。我祖先从来,不乱说自己的祖先,坚定是华人之民族。乱讲自己祖先,是有罪,会有恶报。千万不要做 痴旮旯人。
.Don't try to mislead the origins and facts. As far as I know my relatives wear sarong or Kebaya because the hot weather where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es were not suitable tropical climate as well they used local ingredients to make foods similiar to Chinese flavour. Chinese are very adaptive people, every five kilometre, evolve a different accent and custom in China. But Chinese just said it a different accent. It just like people in UK speak English more than Chinese but still maintain our Chinese culture and worship our Chinese ancestors. My children go to Chinese school in the weekend and passed their Chinese exam. There are some Chinese married Scottish, English, Irish but they don't call themselves European Peranakan. Look at the Jews that speak English, prayed in Hebrew language and never call themselves Peranakan. Your ancestors bought cloth, porcelain, furniture or things make by Chinese skill workers which should not be called Peranakan. The things used 100 or 50 years ago are not used today or 10 years ago. Look at the clothing used few thousands or few hundreds years ago were different as it changed due to time and situation or fashions.
谢谢你分享的先辈历史 感恩 阿弥陀佛
错字更正: 6:13 中国的海洋贸易是“出超”的(出口大于进口),而非“粗糙”.
I love to buy fr this traditional prewar retaliar,not up to date like supermarket,but the old triditional ambience still even pass down fr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ome even 100 yrs old,at our age now the nostagia feeling of parent taking their children buying provision or makan,all is still hardwork with love n dedication can still see it in their eyes that the good old day of past is still around,n nobody notice it this hidden gems,is a jewel in the crown.
鄭和不但留下一口井,也必定寫下了很多有價值的著作,和各國簽訂了各式各樣的契約。這些文獻,必定流傳萬代而不衰。而不知何故,我們今天卻看不見半個字。同志們,為甚麽?
WOW nice
Impressive
请问老城,你们的博物馆有没展览郑和写的东西。如信件,文章,甚至书。
skbidi tandas
There's evidence of genetic transmission of the local Malay population in the Baba/ Nonya. A scientific study on the local peranakan population in Singapore found an average of 5-6% Malay DNA. This lends credence to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intermarrying local Malay wives. Therefore, it is disingenuous to suggest that many of those identified as baba/nonyas are pure Chinese. Just take a DNA test if in doubt. Consequently, recogni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ir Malay ancestry and cultural roots.
lol non sense they just chnese pretending they can bcome malay lol
❤❤
❤❤
❤❤
The original baba & nyonya are the one that came with admiral zheng he & princess hang li po during malacca sultanate era. The princess brought with her maidens & servants from china. They reside in bukit cina because the king gave that land to his wife the princess hang lipo.They intermarried with the locals & called baba & nyonya. Not the one who came later or the waves that came with the british. This is the difference
yes,yes😂😂😂😂
In Chinese books, Zheng He was always referred as a eunuch (太監). The purpose of sending a eunuch to visit foreign countries was to show superiority. It was the purpose of a novelist Ma Huan. The story about Zheng He reported that he had hundreds of huge ships, each was as huge as a football field. If you people in Malacca had seen them, it was history. If no one did, then it was a novel. The story of your Malacca Sultanate marrying princess Han Li Po was also a novel. We can see the novelistic nature from her Chinese name 漢麗寶. The name written in Chinese meant she was the daughter of a Chinese emperor. But there was no Chinese emperor named 漢。She was just a creation by a novelist.
agree @@legpol
@@kent5436 : Did your agreement mean the Zheng He voyages was a novel? I used the word "novel" many times.
@@legpol ZH's 7 voyages to SEA is a recorded facts in history but the emerge of Paranakan doesn't come from his visits, neither related to HLP.
希望老一辈的一定要把文化和产业传承给年轻的一代。不然迟些被另一个多数族群来claim土权。
Great Video!
其实将心比心,这些葡萄牙侵略者当时的霸道行为确实过分,难免如今的友族同胞兴起了反殖民思维。
🎉🎉
我是马来西亚第四代海南人
马六甲历史值得人类回味。
马六甲是个很奇特的地方,被葡萄牙,荷兰与英国给占领,值得去参访的地方。
Aku uncle saya were greetings from the overseas peranakan Chinese merlion mighty 🙂🙏🐼 Peter 60 saya aku
随喜赞叹👍感恩合十🙏🙏🙏💕先贤们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犠牲举献.
很好的一个历史教学
馬六甲不是「老」城,是古城。
对!古城!!😅😅😅
我母亲不是娘惹,可是在马来人地区,马来人都称呼我母亲为Nyonya. 我母亲和其姐妹都是穿纱笼和娘惹服装的。
对!巫马人,爱稱我们酿惹😅😅😅
那怎么样才算娘惹呢
Thanks for sharing
我是马六甲长大的人,回忆小时候在读书时代,骑脚踏车溜达大街小巷,那自由的过去,非常难忘!主播报导令我很怀旧。谢谢💕👍
新街那邊你們沒有解釋,那個有漂亮的雕花的建築是後期加上去的,以前沒有的。不要誤導觀衆。
👍
👍👍
👍👍
👍👍
Awesome video! Makes me wanna visit the conserved building and try out the food at restaurant!
Great production, keep it up!
以前,新加坡的baba nonya 会讲英语,马来语和福建话。
舊橋在河口還有一些遺跡。
孫中山的名字應該要比蔣中正宋子文這些人前面哦。
做的很好 让老建筑新生👍
Its good that "Its Unique" had done this video on Feng Shun Yi Xue. There are very, very few people today who knew about it, even though it was actually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is region. Firstly, by Tan Kim Seng in Singapore n then by Tan Beng Swee in Malacca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video mentioned it was established in 1913, that was not right.
Untold story, 太经典了!!
👍👍👍👍👍
建筑风格和上层外貌和坐落于吉隆坡苏丹街的三楼建筑前杂货行相似,有着Art Deco 风格,现在吉隆坡的这座杂货行改为了旅社名为Grocer's 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