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
- 55 950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Приєднався 23 кві 2012
文物裡的故事「十三行居民與他們的貝類採集行為」——陳珮瑜老師主講
貝塚是史前人類丟棄的貝殼堆積,由於不易腐爛且數量龐大,常成為考古學家辨識遺址與遺跡的重要指標。然而,這些風化的貝殼因數量龐大,辨識與整理不易,往往未受到足夠關注。其實,貝類遺存正是解讀史前人群如何適應環境、利用海洋資源的關鍵證據。十三行遺址除了青銅器、陶器與玻璃飾品外,也以豐富的貝塚堆積聞名。近年來,在史語所研究團隊的整理下,已確認出土的貝類多達73種,涵蓋鹹水、半鹹水與淡水生態區位。透過遺址內8個區域的量化分析與比較,研究發現不同群體的貝類選擇行為存在差異,反映當時人們的取材習慣與活動模式。此次將由陳珮瑜老師帶領大家,探索十三行人的貝類採集行為,並揭開他們的「貝類食用菜單」,讓我們透過考古發現,一探究竟!
陳珮瑜老師簡介: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Peiyu_Chen
延伸閱讀:
○陳珮瑜、徐翊倩
〈十三行遺址的貝類採集初探-貝塚組成的比較研究〉
《國定十三行考古遺址出土資料整理研究出版暨先民歷史再現計畫IV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2023。
○陳珮瑜、臧振華、劉益昌、陳光祖
〈十三行遺址的貝類採集行為初探──量化與比較的取徑〉,「2024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考古學會主辦,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協辦,2024.8.30-31。
○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深耕計畫-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
〈臺灣近海區域貝類資料庫開箱〉線上展,刊登於「開放博物館」,2020。openmuseum.tw/muse/curation/5664ea1e3e07bac4b4c89f98ea3072cf
#文物裡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珮瑜 #歷史文物陳列館 #十三行遺址 #臺灣考古 #貝塚 #貝類遺留 #貝類採集 #Shihsanhangsite #unearthedshells #shellmound #Taiwanarchaeology #storiesofrelics
陳珮瑜老師簡介: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Peiyu_Chen
延伸閱讀:
○陳珮瑜、徐翊倩
〈十三行遺址的貝類採集初探-貝塚組成的比較研究〉
《國定十三行考古遺址出土資料整理研究出版暨先民歷史再現計畫IV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2023。
○陳珮瑜、臧振華、劉益昌、陳光祖
〈十三行遺址的貝類採集行為初探──量化與比較的取徑〉,「2024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考古學會主辦,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協辦,2024.8.30-31。
○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深耕計畫-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
〈臺灣近海區域貝類資料庫開箱〉線上展,刊登於「開放博物館」,2020。openmuseum.tw/muse/curation/5664ea1e3e07bac4b4c89f98ea3072cf
#文物裡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珮瑜 #歷史文物陳列館 #十三行遺址 #臺灣考古 #貝塚 #貝類遺留 #貝類採集 #Shihsanhangsite #unearthedshells #shellmound #Taiwanarchaeology #storiesofrelics
Переглядів: 2 359
Відео
文物裡的故事「墓誌與中國中古女性史研究」--鄭雅如老師主講
Переглядів 619День тому
墓誌是一種紀念死者的銘刻,大多刻在石材或磚材上,內容包含死者的姓名、家世、生平事蹟、死亡日期及葬地等訊息。相較以帝王將相為主的史書,墓誌提供了另一種視角,讓我們能探索更多元的歷史樣貌。女性墓誌展現了正史中少見的女性生命歷程。雖然女性墓誌的內容多受當時社會影響,主要聚焦於女性作為女兒、妻子、母親等家庭角色的表現,但透過不同墓誌主的故事,仍能窺見女性在社會中的多元角色。本次,讓我們跟隨鄭雅如老師的腳步,透過唐代女性墓誌,一同探索女性在歷史中的多樣面貌。 鄭雅如老師簡介: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Ya-ju_Cheng 延伸閱讀: ○鄭雅如 〈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早期中國史研究》4.1 (2012.6):111-145。增訂版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十一集(新北:稻鄉出版社,2014.10),頁7-40。 〈唐代前期預政女性...
文物裡的故事「如何觀看佛教拓片」--林聖智老師主講
Переглядів 55714 днів тому
佛教在中國中古時期蓬勃發展,因此留下許多信徒建造的造像碑作為供奉物。造像碑融合了生動的圖像與題記,既是建造過程的重要記錄,亦是佛教信仰的具體實踐。歷史文物陳列館的豐碑拓片展區,展出了翻拓自造像碑的佛教拓片,讓我們得以窺見造像碑上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社會意涵。現在,就讓林聖智老師透過《李道贊等五百餘人造像記》,帶領我們深入感受北朝民眾的信仰與宗教實踐。 林聖智老師簡介: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Sheng-chih_Lin 延伸閱讀: ○顏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頁112-113。 ○顏娟英編著,《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特展圖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頁4-6。 ○Stele Commissioned by Helian Ziyue (赫連子悅) and a...
「文物裡的故事」(第二季)
Переглядів 31114 днів тому
文物裡有故事,究竟是什麼故事呢?2025年,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再次推出5集「文物裡的故事」,特別邀請本所研究人員帶領大家探索文物背後的深刻意涵。透過拓片文物、考古出土的貝類遺留、青銅器陶範,以及清代檔案文書,大家將能了解北朝的佛教信仰、唐代女性多樣面貌、十三行人的貝類食用行為、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復原,以及清代文書中呈現的西藏與清朝之間的關係等豐富內容。該系列影片將於2025年1月24日,每週五晚上8點準時上線,誠邀您一同探索文物中的故事! #文物裡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 #storiesofrelics #佛教拓片 #墓誌銘 #青銅器陶範 #十三行遺址 #清代文書
20240203 高震寰:到漢朝當兵去_兩千年前學長們在邊塞的苦日子
Переглядів 1,1 тис.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 時 間:2024年2月3日(六)10:00-12:00 講題:到漢朝當兵去 兩千年前學長們在邊塞的苦日子 主講人:高震寰 博士(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高震寰博士從漢簡的研究中,勾勒出漢朝邊塞士兵的服役概況,包括居延防線的簡介,士兵怎麼集合到前線去?平常負擔什麼 務?以及他們在服役期間可能碰到什麼問題。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展覽系列演講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展覽網址: museum.sinica.edu.tw/exhibitions/93/
20240224 石昇烜:從居延漢簡看簡牘時代的書寫與行政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
Переглядів 631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 講題:從居延漢簡看簡牘時代的書寫與行政 主講人:石昇烜 博士(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時 間:2024年2月24日(六)10:00-12:00 中研院史語所石昇烜博士的演講聚焦史語所珍藏的居延漢簡,以物質文化角度,介紹簡牘的材質、製作、形制、編寫、使用、廢棄和再利用,以及漢代西北邊塞吏卒是如何以簡牘文書處理行政事務。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展覽系列演講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展覽網址: museum.sinica.edu.tw/exhibitions/93/
文物裡的故事「墓誌銘的虛與實--談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陳韻如老師主講
Переглядів 881Рік тому
墓誌銘是古代中國為紀念亡者所做的傳記,撰寫目的:一是保存亡者的生平事蹟;二是向死後的世界引介亡者。墓誌銘的內容常是隱惡揚善,虛虛實實。 就讓我們透過宋代文豪蘇軾為過世乳母 氏所撰寫「蘇軾乳母 採蓮墓誌銘」,一探墓誌銘的製作方式、內容格式以及當中的虛與實。 陳韻如老師簡介: ⇨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Yun-ju_Chen 本影片使用《市擔嬰戲 》、《宋范寬谿山行旅圖》等圖像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並依照該院「故宮 Open Data 專區圖像與文字授權規範」使用。 延伸閱讀: ○李貞德〈她不壞,她是我奶媽-從史語所藏蘇軾之乳母墓誌談傳統生育文化〉 歷史文物陳列館開館誌慶系列演講紀要,收於「歷史文物陳列館教學資源區」,2002。museum.sinica.edu.tw/resources/item/6/?item=6 ○柳立言〈蘇軾乳母 採蓮墓...
文物裡的故事「文物的足跡:臺灣古代玻璃飾品的海上之旅」--王冠文老師主講
Переглядів 669Рік тому
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玻璃飾品五顏六色,但很難從外觀分辨它們的來源。 透過化學分析,我們得知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玻璃飾品,來自西亞、南亞與中國等地。這些來各地的玻璃飾品,它們的成分有什麼差別?它們又各是什麼時候出現在臺灣的呢?一起來趟臺灣考古出土玻璃飾品的知識旅程吧。 王冠文老師簡介: ⇨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Kuan-Wen_Wang 延伸閱讀: ○王冠文、李坤修、陳光祖、飯塚義之、Caroline Jackson〈由舊香蘭遺址玻璃質遺留的原料及工藝談玻璃珠的交換〉,《考古人類學刊》,第89期,2018,頁57-92。 ○王冠文〈台灣鐵器時代的玻璃珠:時尚的舶來品〉,《JOY愛十三行半年刊》,第9期,2019,頁22-25。 ○王冠文〈來自古代的傳世秘方:古埃及人與古羅馬人如何製作玻璃?〉,《科學月刊》,第616期,2021,頁14-17。 ○王冠...
文物裡的故事「居延漢簡中的戍卒與契約」--劉欣寧老師主講
Переглядів 1,1 тис.Рік тому
漢代邊塞遺留下來的簡牘文書,內容十分豐富。它們直接、生動地記錄了當地軍民在軍事、法律、教育、經濟、信仰以及日常生活各方面活動的情形。其中,包含了來自外地的戍卒與當地人的買賣契約。戍卒到邊地戍守時,常會攜帶紡織品與當地人進行買賣,訂定契約。透過漢簡上的文字內容,一起來了解居延漢簡中的戍卒與契約。 劉欣寧老師簡介: ⇨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Hsin-ning_Liu 延伸閱讀: ○劉欣寧〈居延漢簡所見住居與里制 以「田舍」為線索〉,收入李宗焜主編《古代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頁435-452。 ○劉欣寧〈秦漢時代的契約〉,《新史學》,第32卷4期,2021,頁51-109。 #文物裡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 #劉欣寧 #居延漢簡 #簡牘 #handynasty #漢簡 #漢简 #handyn...
文物裡的故事「殷商時代人、物的流動與同位素分析」--林圭偵老師主講
Переглядів 798Рік тому
1928年到1937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15次考古發掘,這些發掘成果讓我們得以一窺殷商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工藝成就。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運用同位素科學分析方法,能更進一步推測殷商時代的環境狀況以及人與物的流動。 林圭偵老師簡介: ⇨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Kuei-chen_Lin 延伸閱讀: ○內田純子〈殷墟西北岡1001號大墓出土雕花骨器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4本第4分,2013,頁601-649。 ○Lin, Kuei-chen, Cheng-Yi Lee, Pei-Ling Wang. 2022. “A multi-isotope analysis on human and pig tooth enamel from prehistoric Sichuan, China, and its archae...
文物裡的故事「上古中國兵器之王:不可不知的青銅戈冷知識」--李修平老師主講
Переглядів 2,2 тис.Рік тому
李修平老師主講 「戈」是上古中國常見的武器,可說是兵器之王!依材質可分為:銅戈、玉戈、鉛戈等,這些不同材質的戈有什麼用途?其形制又是如何演變的?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青銅戈的冷知識吧! 李修平老師簡介: www1.ihp.sinica.edu.tw/Fellows/Hsiu-ping_Lee 延伸閱讀: ○李修平〈脈絡比較分析法〉,《古今論衡》,第39期, 2022,頁61-75。 ○李修平〈從考古脈絡論史語所藏殷墟出土銅三角援戈〉,《古今論衡》,第40期,2023,頁33-79。 ○黃銘崇〈見證車戰時代〉,刊登於「歷史學柑仔店」,2020。kamatiam.org/見證車戰時代/ #文物裡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 #李修平 #青銅戈 #daggeraxe #ancientchina #ancientchinesehistory #StoriesofRelics #考古...
國寶有得拼 愛拼才會贏
Переглядів 105Рік тому
國寶只能遠觀? 今年518博物館日,文物館全新設計「國寶有得拼」九宮格大拼圖,讓你遠觀、拼玩、樣樣來!只要你敢拼,國寶讓你拼!倘若你夠快,還可參加五月限定「國寶有得拼 愛拼才會贏」之計時排名賽,統計活動期間內前三名者,即可獲得國寶系列筆記本! 活動時間:2023年5月3日至31日 本館開館時間 活動網址:museum.sinica.edu.tw/events/189/
教育活動「未來考古--做我的時光膠囊」
Переглядів 942 роки тому
「未來考古──做我的時光膠囊」要前進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Guling Street Books & Creative Bazaar 囉! 一轉眼又到了一年之末,正好可以想一想,前段時間我們過得是怎麼樣的生活。 考古學家研究過去人類遺留下來的物件,幫助現在的我們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面貌。若你有機會留下一些線索,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物件讓未來的人們了解你當下的生活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考古學的概念,一同製作留給未來人們的時光膠囊吧!💫 |活動資訊| ☆時間: 第一場:2022年12月17日(六)10:00-12:00 第二場:2022年12月18日(日)10:00-12:00 ☆地點: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Y區共用桌區(約在牯嶺街11號前) ☆報名網址:forms.gle/zfpVkp5RtvMeJ2NSA 單場次最多受理8人報名 #未來考古 #考古學 #未來人 #拼貼 #藝術 #集體創作 #...
20221018-23「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臺灣漫畫基地移地展出前導宣傳片
Переглядів 1362 роки тому
20221018-23「為己而來 被史家耽誤的女人」臺灣漫畫基地移地展出前導宣傳片
淺顯易懂 真有趣😊
👍
讚👍
讚!
不知當世代的熟食率是否會優先選食鹹貝類呢?
🎉
史語所真的是臥虎藏龍,建議還可以再做一集,關於文物修護與檢測技術的內容,應該會相當精彩
貞,祭司、占卜者,以商朝的識字率,“地位低下的刻工”恐怕是不存在的,因爲甲骨文是神性文字。 台灣口語的語言效率真是有點低。。。
在還沒有電子化之前,郵政部門以郵袋裝了郵件之後,捆上麻繩,穿過收件地標籤,夾上鉛字封印,再傳送至收件地。這個方式原來竟然從漢代用到民國。
👍
👍
👍
👍
👍
哇!影片畫面好好看!質感直逼電影拍攝規格!!!
居然看到【靳鐵章】的大名,離年輕時買他的專輯轉眼30多年過去了......
從飲食史的視角看,設定成健美的年輕人有點怪怪的。照說應該是每天吃火鍋、拿肉醬配小米飯的壯漢比較恰當。
裝一整排鑾鈴排出音階,馬車奔馳時奏出【少女的祈禱】......
看到關於大海的記述,突然間從小對為什麼貝殼能當貨幣的疑惑就解決了--對居住在內陸的人來說,貝殼果然是珍貴到不行的寶藏呀! 某年元旦有幸接待一些來自蒙古共和國的貴賓,他們堅持要在攝氏10度天氣跳到淡水海裡游泳。原因有二:1.攝氏10度對他們來說相當溫暖;2. 好不容易飛了2000公里看到大海,說什麼也要跳下去游泳體會一下。
哈哈,看到這麼完整的片頭介紹,接下來一定有一系列的專業影片啦!😄😄👍👍
看起來好療癒...
好棒的展覽
15'30" 讲者把"商、周"与"夷"并立是何居心? 商是夷人西进代夏而立国,而周人是羌人一支,源于Far Far Away的西边...与讲者的分类简直是枘凿不入...所以后面推论的"商、周"对汉语, "夷"对“南岛语"就近乎鬼扯了...华夏文明本就源于群星璀璨的多元融合, 而汉语是这个融合过程包容并蓄的产物,绝不单单源于河洛洹淇...
成周八师,应该就是殷八师~ 殷八师驻守在商殷之地就叫殷八师,驻守在成周就叫周八师,应该是一支部队哦
真有趣~~我去過貴州、雲南等地,就是對這些少數民族特別有興趣
這是個APP嗎?
古人認為有龍打水上天生成雨 鳳拍翅生風
背景音太大聲了🥵
建議砍掉前面演講還未開始時只得首頁的部分,觀者會以為視頻有問題。從13分鐘才開始就好。
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等了很久了。很不错的视频,看得人好少。研究型的老师,一个人对着屏幕会紧张,可以放一个人和老师对话。因为我也是这样类型的人。
有趣的時空聊天啊
请问,直播讲课有没有录像看呢
您好,感謝詢問。若您是詢問10/30的通俗演講線上直播: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主講人:黃銘崇老師),此場演講直播結束後,影片將會留在本館youtube頻道裡(稍後也可在本館官網多媒體專區找到連結)。但仍歡迎您於直播時段,線上同步收看。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 谢谢,之前那个妲己的视频,在哪看呢
@@麦克斯韦伦勃朗 您好,感謝詢問。若您是詢問"為己而談 -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展覽座談簽名會",此座談會將在11/19舉辦,相關訊息,請見活動網址:museum.sinica.edu.tw/events/130/
為什麼關妲己影片的留言?吃回扣?酬庸?怕被嘴?台灣南波萬
讚翻了!並分享 故宮之美2 ua-cam.com/video/1gqPttNaPL4/v-deo.html
可以問一下你們是哪來的勇氣放出3D妲己的嗎?李洛克給的???? ua-cam.com/video/2osInvor0dc/v-deo.html
XX如意,已经接近篆书了呢
吉祥如意?
好!
工商服務時間: 本館運用「□熊造像記」造像主闔家大小雙手合十,虔敬供養的圖像,設計「祈願便條紙」的動態內頁。讓造像主的家人,一位位走出虔誠供養的祈願姿態,典雅中又見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