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管 TStube
听书管 TStube
  • 192
  • 67 286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二章 • 体悟生命的本质 ▶ 精神境界 学养 (冯友兰著)
道德和天地境界需通过精神创造获得,非自然发展所能达到。需通过觉解宇宙人生,修炼心性,才能保持境界。若忘记觉解,易回归功利境界。孔子认为保持境界需持续努力,非一蹴而就。
道学家提倡敬和集义,以使人常驻于道德或天地境界中。不同学派对修养方法有不同理解,但核心都是觉解和用敬。通过修炼心性,人可逐渐达到更高境界。
程朱、陆王两派修养方法不同,陆王注重悟性和良知,程朱注重格物致知。陆王一派忽视自然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分别,有时失于空疏。程朱一派方法虽支离,但注重求觉解和致知。
程朱一派修养方法失于支离,注重格物致知,忽视先立乎其大者。陆王一派注重悟性和良知,较易先立其大。程朱认为理在心外,需即物穷理,积累渐进至豁然贯通。致知不必求知事物完全之理,而在于了解哲学。
哲学提供对宇宙、理及道体的观念,虽不能给予积极知识,但能赋予人新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程朱方法重格物致知,陆王注重悟性。哲学需结合经验,通过觉解与用敬达到天地境界。
道德行为选择常涉及冲突,需充分理解道德之理。程朱强调致知穷理,研究核对以决定行为。康德实践理性方法论亦如此。此功夫使行为道德,提升境界。陆王虽未强调,但觉解此行为亦关键。研究核对是必要功夫,对道德行为有重要意义。
Переглядів: 251

Відео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二章 • 体悟生命的本质 ▶ 境界 (冯友兰著)
Переглядів 111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关于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及其所构成的境界的哲学性文章。本章探讨了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境界,并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以下是对文档要义的总结: 1. 个人世界与公共世界:这里有指出尽管人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中,但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己的个人世界。 2. 四种境界: - 自然境界:人们行为顺应本能或习惯,对所做之事没有清晰的认识,生活看似浑沌但遵循自然法则。 - 功利境界:人们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对自我和利益有清晰的认识,行为可能与他人利益一致,但最终目的仍是个人利益。 - 道德境界:人们行为以行义为目的,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行为旨在促进社会利益,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社会责 感。 - 天地境界:人们行为以事天为目的,具有对宇宙和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认识到人是社会和宇...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之 ▶ 功利 (冯友兰著)
Переглядів 135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功利境界中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追求个人利益或快乐。快乐论认为人的行为及道德价值均可归结为追求快乐。然而,也存在出于冲动而非明确目的的行为,属于自然境界。 内容讨论了快乐论及其局限性,特别是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应用。快乐论认为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追求快乐的方法可通过做引起快乐的事实现。然而,在道德行为上,快乐论无法充分解释“应该”的概念,因为道德标准不仅关乎快乐。道德行为与利益的关系,指出快乐论或功利论对道德行为的解释有其局限性。道德行为不仅仅是求利的方法,更是一种道德境界的体现。历史上的英雄虽成就伟大,但其行为也需符合道德标准。 英雄、才人的行为虽值得赞美,但难以效仿,因其源于天资。圣贤行为平凡却可效仿,因其遵循中庸之道,深解宇宙人生。才人、英雄行为非凡,而圣贤行为似平凡实非凡,因其觉解深远。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之 ▶ 知命 & 幸偶 (冯友兰著)
Переглядів 108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知命】 孔子倡导“无所为而为”的道德行为,即做应该做的事,不图外在结果。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命运归于天命。儒家认为,人的活动虽需外在条件配合,但整体而言,这些条件在人能控制的范围之外。 要点提炼:儒家强调知命,即承认世界必然性,尽心尽力做应做之事,不计成败。知命使人无忧患,永保快乐。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知命是成为儒家君子的必要条件。 【幸偶】 人生充满如意与不如意,人力有时可避免或得到,有时则不能。偶然机遇对人生影响重大,大人物的成功往往也需机遇配合。天才与常人差距不大,多数天才因缺乏机遇而埋没。 人生遭遇受偶然机遇影响,大人物亦由机遇凑合而成。历史转移亦受偶然机遇影响,但人才与权威人物对历史有重要作用。儒家重“知命”,知不可必,可避免烦恼。成功失败皆受机遇影响,应顺应天命而为善。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之 ▶才命 (冯友兰著)
Переглядів 260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这篇文档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命运、境界、才命知命、幸偶功利等问题。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因人而异,常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有所差异。文章认为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构成每个人的某种境界。作者认为人生的真相是具体的人生,但全一个人生就不能说有什么目的了。在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中的人,虽然在精神上能超过此种限制,但在实际上却受才与命的限制。作者认为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意志不受以求利为目的的欲望的决定,其行为不受才与命的限制。在修养方面,人还是受才与命的限制。作者认为人本来都是受才与命的限制。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的最高的成就是同天,所以说:“圣希天。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认识、心性活动与欲、关于真善美论天真活泼人物之性、道德存诚敬欲与好、论信念论悲观哲学与人生论流、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满足人生术、人生成功之因素理想与现实理智之地位、守冲谦年的修养问题、...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之▶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Переглядів 69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人生的意义 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与成长,通过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价值。人生中的境界则是指个体在精神、道德和智慧层面所达到的高度,不同境界对应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根据上几篇的阐述加上本篇,总结出的大意有如下: 人生中的境界与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中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每种境界对应着不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在自然境界中,人的行为通常是顺着自己的才能或习惯与社会风俗去做,这种境界的人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意义。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这种境界的人虽然有确定的目的一且能明白它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往往局限于个人利益。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代表着更高层次的意义。在道德境界中,人们的行为以行义为目标,追求道德上的至善,即使失败也不妨碍他们的行为道德价值的实现。在天地境界中,人们的一切行为皆以服务宇宙为目标,...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之▶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Переглядів 64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人生意义 本章中提出的四种境界,各有高低不同。某种境界所需的知识程度高,则境界亦高;所需知识低,则境界亦低。故自然境界为最低,功利境界较高,道德境界更高,天地境界最高。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个人所能享受的世界的大小,以其所能感觉的和所能认识的范围的大小为限。就感觉而论,各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很少差别,食前方丈与蔬食箪饮,并无多大的不同。若以认识了解而论,各人所享受的世界差别很大:如自然境界的人和天地境界的人认识不同,了解不同,因而这两种人所享受的世界,亦有很大的悬殊。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因为人的心理复杂,有的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于此境界中。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因良心发现,做一点好事,在良心发现这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因未经过特别修养功夫,不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中,过了一会以后,又回复到功利境界。若有人能常驻...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 之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Переглядів 78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智慧 #人生智慧 #智慧人生 #智者思維 #有声书 #听书频道 #启发 #意义 #人生意义 这篇文档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命运、境界、才命知命、幸偶功利等问题。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因人而异,常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有所差异。文章认为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构成每个人的某种境界。作者认为人生的真相是具体的人生,但全一个人生就不能说有什么目的了。在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中的人,虽然在精神上能超过此种限制,但在实际上却受才与命的限制。作者认为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意志不受以求利为目的的欲望的决定,其行为不受才与命的限制。在修养方面,人还是受才与命的限制。作者认为人本来都是受才与命的限制。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的最高的成就是同天,所以说:“圣希天。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认识、心性活动与欲、关于真善美论天真活泼人物之性、道德存诚敬欲与好、论信念论悲观哲学与...
【活出人生的意义】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 之 ▶ 人生知真相 及 人生之目的
Переглядів 133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基本要义可以为以下下几点: 1. 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作者认为,人生之真相并非抽象的概念或理念,而是由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所构成的具体现实。人们通过吃饭、生育、社交、艺术、制造和宗教等活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因此,人生的真相就是这些具体的人生实践。 2. 人生没有超越具体实践的真相:作者强调,人们常常试图寻找人生背后的某种真相或意义,但这种寻找往往是徒劳的。因为人生本身就是由具体的行为和决策构成的,没有超越这些实践活动的真相。如果非要在具体的人生之外寻找真相,那就像是“骑驴觅驴”,是毫无意义的。 3. 人生没有固定的目的:作者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目的或目标。人们常常误以为需要为人生找到一个明确的目的或意义,否则人生就没有价值。但实际上,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没有固定的目的或意义。人们应该关注如何生活,而不是为什么生活。 4. 人生方法的多样性:作者指出,虽然有些人可能选择无生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 | 第一章 • 追寻人生的意义之论命运 | 冯友兰著作
Переглядів 192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智慧 #听书频道 #有声书 #智慧 #生活 #灵性提升 #意义 #人生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 #启发 部分要义总结: 1. 追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因个人见解而异,因为每个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程度不同。人生的意义构成了一个人的某种境界。 2. 论命运:作者反驳了所谓“先定”的命运观,认为命运是指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没有理由可说。命和运不同,运是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而命是人在一生中的遭遇。 3.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道德境界中的人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而天地境界的人能彻底了解宇宙的道理,为宇宙服务。在道德和天地境界中的人,尽管受才与命的限制,但在精神上能超越这些限制。 4. 道德境界中的行为: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即使失败,其道德价值仍可实现,不受实际世界中的限制。这种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不受以求利为目的的欲望的决定。 5. 天地境界中的成就:天地境界中的人的最高成就是...
【内在的重生】第十四章 • 你能将地球拿在手中, 将海洋握在拳中吗?(完)~ 克⾥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Переглядів 617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第十四章 探讨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性和对冥想理解的局限性。作者认为,尽管人们可能认为自己了解冥想,但实际上他们的心被他人的经验和主张所束缚,无法真正自由地观察和探索。 冥想与体系和方法无关,不应被束缚于他人的经验和主张。冥想是自由的探索,而非机械地遵循某个准则。人们应观察生活的变迁和运动,而非追求固定的结论或状态。体系导致不敏感、压制和冲突。拒绝体系观念,避免背负体验真理的观念。知道是过去的,体验即结束。冥想应关注当下,而非过去的记忆或未来的期望。等等。。。。。。 ▷▷▷▷【出处】◁◁◁◁ 第⼀章 我可以毫不费⼒地活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吗? 摘⾃1970年12⽉10⽇在新德⾥谈话的录⾳ 第⼆章 思想能找到⼀种和谐的⽣活⽅式吗? 摘⾃1970年12⽉13⽇在新德⾥谈话的录⾳ 第三章 是什么阻碍⼼灵拥有⼴阔的空间? 摘⾃1970年12⽉17⽇在新德⾥谈话的录⾳ 第四章 真理是固定不变的还是鲜...
【内在的重生】第十三章 • 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心里本质吗?
Переглядів 474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我认为只有⼀个根本问题,即尽管我们⾮常复杂,我们要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如何过⼀种没有冲突的⽣活;⼀种⾮常理智和健康,伴随着⾃由和超凡的智慧,有着极⼤的情感和美的⽣活?我们要如何⽣活以⾄于完全没有问题,去过⼀种有深度的⽣活以⾄于在 ⽣存本⾝之中就存有意义?我们能否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不仅在⾔语上或智⼒上,⽽且亲⾃在这个世界上找出⼀种具有理智、具有美、没有 何虚假、没有所有这些可怕的冲突和不幸的⽣活⽅式?在我看来,那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在关系⾥过⼀种和谐、合理和平衡的⽣活,没有去了解那种⽣活并活出它,你就只是在追随最新的潮流,进⾏某种苦⾏,⼜唱⼜跳,并且玩正盛⾏的各种各样的把戏。如果我们能发现⼀种⽣活⽅式,其中真正有着⼤量的爱、智慧和美,那么,我们也许就能亲⾃ 不是通过某个其他⼈ 发现,是否存在某种超越时间的东⻄,某种不在⽇常冲突范围之内的东⻄。◢ #智慧 #听书频...
【内在的重生】第十二章 • 心灵能够从根本上获得自由吗?
Переглядів 510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你的脑海中充满了关于《薄伽梵歌》《奥义书》和专家对于它们的无尽评论的知识。那些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经历了什么、你的想法,以及你是怎样生活的。而要发现你是怎样生活的、你是怎样行动的、你做了些什么,你就不得不完全抛弃所有专家和专业人士的知识,他们會在“你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上给予你指导。自由不是放 。自由对于人类的心灵来说是必要的,由此它就能健康、正常和理智地运作。”◢
【内在的重生】第十一章 • 你如何看待你自己及这个世界
Переглядів 694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 一个人该怎么做? 首先,作为一个人,你能遵循另一个人说的话吗?我们需要一场整体的、深刻的革命,一场心理上的革命,一场内在的革命,没有这种革命,你无法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我不知道你是否对这一切感兴趣。你真正感兴趣的是让别人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真正感兴趣的是找到一条安全的路线;因为你从来都没有运用你自己的大脑去发现如何正确地生活。你重复着,而从现在开始,你真正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绝不重复你不知道的东⻄,绝不做 何你 你是指你自己,不是指你的上师、你的救世主或你的宗教书籍 不了解的事情,而只 做你自己所了解的事情。”
【内在的重生】第十章 • 心灵怎样才能安静
Переглядів 1,7 тис.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无论 何人声称冥想是什么,我们都需要从实践上,而不仅仅是语言、智力或理论上进行否定。是谁说的并不重要。一个人必须亲自去探索,因为真理是一种无法通过他人购买的东西;它不是一种固定的东西,也不是一种可以通过重复添加相关信息来发现的东西。请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如果你是认真的,就必须彻底否定所有的宣传,因为宗教就是持续不断的宣传。在过去的五千年或两千年里,你一直被教导该做什么、该想什么。因此,如果你是认真的,就必须完全抛开这一切,亲自去发现真理是否存在。 了解自己,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相信心理学家、分析师、宗教导师或宗教书籍上关于你的描述,那么你并不是在了解自己;你只是在了解别人所说的。这不是很明显吗?如果你追随某个心理学家、哲学家、善于分析的知识分子或者古代的导师,你只是在遵循他们所说的关于你的知识。你必须否定这一切,才能开始了解你自己是谁。”
【内在的重生】第九章 • 什么是爱?什么是死亡?
Переглядів 543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九章 • 什么是爱?什么是死亡?
【内在的重生】第八章 • 能够发生异常内在的,因而也是外在的革命吗?
Переглядів 727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八章 • 能够发生异常内在的,因而也是外在的革命吗?
【内在的重生】第七章 •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Переглядів 1,1 тис.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七章 •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内在的重生】第六章 • 我们有可能伴着爱,美和真理活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上吗?
Переглядів 855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六章 • 我们有可能伴着爱,美和真理活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上吗?
【内在的重生】第五章 • 处于冥想状态的心灵的品质是什么?
Переглядів 803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五章 • 处于冥想状态的心灵的品质是什么?
【内在的重生】第四章 • 真理是固定不变的还是鲜活变动的?
Переглядів 664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四章 • 真理是固定不变的还是鲜活变动的?
【内在的重生】第三章 • 是什么阻碍心灵拥有广阔的空间
Переглядів 880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三章 • 是什么阻碍心灵拥有广阔的空间
【内在的重生】第二章 • 思想能找到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吗?
Переглядів 1,1 тис.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二章 • 思想能找到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吗?
【内在的重生】第一章: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活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吗?▏著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 译者:阮雪茜
Переглядів 2,6 тис.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内在的重生】第一章: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活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吗?▏著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 译者:阮雪茜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第二十三课 & 第二十四课 ▏ 将成功发展到极致 • ⼀切皆在你⼼中
Переглядів 75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第二十三课 & 第二十四课 ▏ 将成功发展到极致 • ⼀切皆在你⼼中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第二十一课 & 第二十二课 ▏ 改变人格彻底改变环境 • 健康是过去思维方式的结果
Переглядів 69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第二十一课 & 第二十二课 ▏ 改变人格彻底改变环境 • 健康是过去思维方式的结果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第十九课 & 第二十课 ▏ 知识战胜恐惧 • 思想主导一切
Переглядів 100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第十九课 & 第二十课 ▏ 知识战胜恐惧 • 思想主导一切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第十七课 & 第十八课 ▏渴望中诞生希望 • 互惠行为
Переглядів 72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第十七课 & 第十八课 ▏渴望中诞生希望 • 互惠行为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第十五课 & 第十六课 • 成为有足够智慧的人 ▏心灵印记和精神图景
Переглядів 68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第十五课 & 第十六课 • 成为有足够智慧的人 ▏心灵印记和精神图景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第十三课 & 第十四课 ▏做有益的精神付出 & 保护你的思想领域
Переглядів 115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第十三课 & 第十四课 ▏做有益的精神付出 & 保护你的思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