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
- 287 397
yuanyao siddhihum
Приєднався 5 лют 2013
The Three Refuges 三皈依
The Three Refuges 三皈依
覺醒之能力是為佛
佛長住於心中
皈依佛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覺醒之道是為法
皈依法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全心全力投入修行者是為僧
皈依僧
San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覺醒之能力是為佛
佛長住於心中
皈依佛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覺醒之道是為法
皈依法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全心全力投入修行者是為僧
皈依僧
San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Переглядів: 39
Відео
དྭགས་པོ་བཀའ་བརྒྱུད་སྤྱི་ལ་གསོལ་འདེབས།
Переглядів 1404 місяці тому
༄༅།།དྭགས་པོ་བཀའ་བརྒྱུད་སྤྱི་ལ་གསོལ་འདེབས།། རྡོ་རྗེ་འཆང་ཆེན་ཏཻ་ལོ་ནཱ་རོ་དང་། མར་པ་མི་ལ་ཆོས་རྗེ་སྒམ་པོ་པ། དུས་གསུམ་ཤེས་བྱ་ཀུན་མཁྱེན་ཀརྨ་པ། ཆེ་བཞི་ཆུང་བརྒྱད་བརྒྱུད་པ་འཛིན་རྣམས་དང་། འབྲི་སྟག་ཚལ་གསུམ་དཔལ་ལྡན་འབྲུག་པ་སོགས། ཟབ་ལམ་ཕྱག་རྒྱ་ཆེ་ལ་མངའ་བརྙེས་པའི། མཉམ་མེད་འགྲོ་མགོན་དྭགས་པོ་བཀའ་བརྒྱུད་ལ། གསོལ་བ་འདེབས་སོ་བཀའ་བརྒྱུད་བླ་མ་རྣམས། བརྒྱུད་པ་འཛིན་ནོ་རྣམ་ཐར་བྱིན་གྱིས་རློབས།། ཞེན་ལོག་སྒོམ་གྱི་རྐང་པར་གས...
淨除業障百咒 ༄༅། ། ལས་སྒྲིབ་རྒྱུན་གཅོད་ཀྱི་སྔགས་བརྒྱ་པ་བཞུགས་སོ། །
Переглядів 7 тис.3 роки тому
淨除業障百咒 ༄༅། ། ལས་སྒྲིབ་རྒྱུན་གཅོད་ཀྱི་སྔགས་བརྒྱ་པ་བཞུགས་སོ། །
Seven Line Prayer to Guru Rinpoche 蓮師七句祈請文
Переглядів 1704 роки тому
Seven Line Prayer to Guru Rinpoche 蓮師七句祈請文
了凡四訓。。。 雲谷禪師與袁了凡 袁曰 :己巳年,我離京南歸,未及入監,先往栖霞山中,拜訪雲谷會禪師。 於栖霞山天開禪院中,我同雲谷襌師對坐一室,三晝夜未曾瞑目。 雲谷禪師問:袁施主。凡人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只是因為被妄念相纏。你與我靜坐三天三夜,不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么缘故? 袁黃答:我平生命運早已被人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使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襌師笑曰:我以為你是一個豪傑,原來只是一個凡夫啊。 袁黃問:襌師此話怎么講? 雲谷禪師答 :凡人未能達到無心。無心,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動心。外面,不會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誘惑。内心,不起貪嗔痴欲的妄念。達不到這個境界,終為陰陽所束縛,不能起越陰陽五行数理的範圍,安得無數? 但是惟有平凡的人有定數;那個極善之人,數就拘他不定;而極惡之人,數也拘束他不定。 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絲一毫,這不是凡夫,又是什么呢? 袁問:難道,這命中定数是可以逃得過的嗎? 禪師答:「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我們佛教經典當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這些都是事實。 妄語是佛家的大戒,諸佛菩薩,怎么會説假話去欺騙人呢? 袁問:孟子曰:「求則得之。」 這是說追求應在自己内心。道德仁義是心中本有,可以力求;功名富貴乃身外之物,如何求得到呢? 雲谷禪師答:孟子之言沒有錯,是你錯解了。 你沒有看見。 六祖慧能在《壇經》中所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只要能回頭,向自己内心裏面去求,内心有感外面自然有應。感應道交,沒有不通的。那就不是只得道德仁義,也可以得到外面的功名富貴;內外雙得,這樣如理如法的去求,才真正有利益,真正能夠得到。 若不能反過來向內心去反省,而只有向外面去攀援追求。這樣,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門道,而能夠得到的,這是原來命中有的,并不是求來的,命中沒有的,還是求不到,內外雙失。 内心失去道德仁義,外面失去功名富贵。不從内心去求,所以沒有利益。 袁問:我把孔先生為我推算的命数,向雲谷禪師如實禀告。 雲谷禪師便問:你覺得自己應該得科第功名嗎?應該有子嗣嗎? 袁黃追省良久,答:不應該。 雲谷襌師問 : 為什么不應該呢? 袁答 :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而我福薄,又不能積功德,積善行,培養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自尊自大,以才智蓋人,輕言妄談,直心直行。凡此種種,皆是無福之相,又怎么能有科第功名呢! 雲谷問 :那怎么不應該有兒子呢? 袁答 :「所謂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我有潔僻,這是我沒有子嗣的第一個原因;和氣能育萬物,而我善怒,這是原因之二;仁愛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這是原因之三;多言耗氣,是其四;我又好飲酒,以至于消散精氣,是無子的原因之五;又好徹夜長坐,不懂得葆養元氣元神,是原因之六。其餘的過錯尚多,不能悉數。 雲谷說:生兒子,有修百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百世的孝子賢孫,來保持他的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孝子賢孫,保住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孫,來保持他的家道。那個沒有后代的,或者出了不肖子孫的,那是沒有修福,福德很薄的缘故。 不惟科第這樁事情。世間,能夠享受千金之財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夠享受百金之财產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應該餓死的,一定是餓死的人物;天道,不只不過應其材而順其自然,幾時曾經加纖毫的意思在上面。 你如今既然知道,自己福薄與沒有兒子原因。 從今次後,盡情把它改過洗刷;把一向不登科第,沒有兒子的原因,作一個大的改變。務必要,積功累德,務必要包容別人的過失,務必要,愛惜自己的精神。從前種種過失,譬如昨日死;從今以後種種,改過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這就是義理再生之身。 血肉之身,尚然有個數理在;義理之身,豈不能以感格天然之道。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詩經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不能生子女,這是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你如今擴充德性,努力行善事,多累積陰德,這是自己所作之福,那裏會有不享福報的道理呢? 易經為君子说,謀求趨吉避凶之道;能改過趨善,自然逢凶化吉。若言天命有常,不能改變。 吉,如何可趨向;凶,又何次可避免?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相信的到嗎? 袁答 :禪師所言,袁黃深信不疑。 雲谷曰 :你若能一心向善,謙虛改過,努力修德。何愁功名不立,不得子嗣呢? 符籙家说:不會書符,被鬼神笑; 這個當中有一個秘傳,只是不動念頭而已。在執筆書符之前,要先把萬緣放下,内心一念不生。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從此一筆揮成,這道符便靈驗。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 孟子談論立命之學,他說:夭壽不二。 在我們一般人觀念當中,夭折與長壽,這是两摏事情,是至二。 是两個不同的極端。 當我們不起心不動念時,什么是夭折,什么是長壽?這就说明,外面,這一切差別對立的現象,都是從我们自己,妄想,分別,執着所生起。 若不起心,不動念,這一切的差別對立,都不存在的。 所以说,我们要立自己的命運,都要從這個地方做起,豐歉不二,可以立貧福之命;夭壽不二,可以立生死之命。人生在世,惟有死生,最為大事,所以说講到夭壽,關係到我们的生死大事。如是,則一切順逆的境界,也全都包括盡了。 至于修身以俟之, 修,就是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 俟,就是我们將,以什么樣的心態來等待,不能有一絲一毫,覬覦非份之妄念,不能有一絲一毫,將迎攀援的妄心。 如果有這些妄念起來,皆應當把它斬除斷絕掉。 修學,如果達到這個地位,直接造入先天天清淨的境界,這便是真實的學問。 這是功德格,你可以帶回去看看。依此修行,每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善則記数,過则退除。比如,你一天中,做了十件善事,也做了九件惡事。十扣掉九,就剩下一善,這樣記錄。 袁答 :弟子謹受教。 雲谷襌師曰 :你還不能作到無心,我教你持《準提咒》,用持咒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咒語每天都要持颂,行住坐卧,都不要忘記,你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持得純熟,起心動念,自然就是咒語,沒有妄念,念到妄念不動。這個時侯,就靈驗了。 來我教你念《準提咒》 一五六九年袁黃改號 了凡。時年三十五歲。 袁曰 :從那天起,我就把自己原來的別號學海,改為了凡;以表示覺悟到立命之說,再也不欲落入凡夫窠臼。